《琅琊榜》中,梅长苏是江左盟的盟主。他一人一舟横江,而强敌不敢寸进。
《三国演义》中,孙权世居江东,称霸一方。
楚汉争霸中,霸王项羽 “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
梅长苏的江左、孙权的江东、项羽的江东,是同一个地方吗?

麒麟才子梅长苏
梅长苏和孙权的“江”
首先,要搞清楚“江”是哪条江。
上古时候,水流名字是一个字,比如“江”、“河”、“淮”、“济”,就是指的四条著名的主要河流。
“淮”就是淮水,“济”就是济水,“江”就是长江,“河”就是黄河。
在文言文中,我们也经常看到江、河特指长江、黄河这种现象,如“河水出敦煌塞外”。

黄河之水天上来
因此,在比较早的时候,“江”可以特指长江。但是,后来“江”逐渐成为泛指。
具体到《琅琊榜》,其主要势力是大梁和北魏,这恰好可以和南北朝的某个阶段对应上,这应该就是小说的历史背景。
大梁对应南朝梁,其国土恰好在长江以南。
因此,梅长苏的“江”,就是长江。
再看孙权。

孙权之妹孙尚香
孙权和刘备联合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就发生在长江之上,宋人有“老瞒赤壁抱马走,紫髯江左空回首”之句。
孙权定都的建邺,也是在长江以南。
因此,孙权的“江”,也是长江。梅长苏和孙权的“江”,是一个意思。
然而,项羽的“江”,却有了争议。

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的“江东”:乌江还是长江?
项羽自刎乌江,才女李清照有诗赞道: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于是,有人将项羽的江东理解成乌江以东。
要判断他对不对,需要分析下项羽自刎前的对话。

项羽和虞姬
项羽死前,与乌江亭长有过一段对话。
亭长说: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项羽却叹道:
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

项羽和虞姬
亭长劝他打回老家去,项羽却“无颜见江东父老”。
从这几句话看,“江东”的意思很明显了:江东,是指项羽起家的地方,而非乌江,不然,项羽也不会说“江东父老”了。
并且,乌江(这是安徽的乌江,贵州还有一条乌江)只是长江的支流,仅仅渡过乌江,离着项羽起家的会稽还远。

项羽
渡过乌江后继续东渡长江,才能到达项羽的“江东”。
其实,细品李清照这句诗,也有借古讽今,鄙视渡过长江而在江东建立南宋的赵构之意。
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李清照诗中“江东”的“江”,也是指长江。
因此,梅长苏、孙权、项羽的“江”,都是指长江。
那么,“东”和“左”,是一个意思吗?

不尽长江滚滚来
江左和江东是一个意思吗?
古代地理上,按照坐南朝北的规则,以东为左,西为右。
在这个意义上,江左和江东是可以混用的。
这个时候,有人就提出疑问了,长江是东西向的,应该是江南和江北,为什么说江东呢?

江东项羽
这是因为长江并非笔直地自西向东流,而是和黄河一样,有很多拐弯。
长江延伸到芜湖的时候,朝着东北方向拐了一个大弯,直到南京,才改而东流。
因此,就有了一段大体上南北走向的长江(芜湖到南京)。
这段长江以东,就是江东。

江东孙权
在这个意义上,江东和江左是可以混用的。
江东和江左,往往出现割据王朝。定都江东的朝代,前文提到的有三个:东吴、南朝梁和南宋。
东吴在江左立国,以长江天险抗曹。
东吴灭亡不到50年,永嘉之乱,衣冠南渡,也是在江东之地,建立东晋。

江左梅长苏
宋人有“谢家父子名江左”之句,谢家父子,就是我们知道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那个谢家。
东晋之后,就是南朝,南朝有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前面提到的梅长苏所在的大梁,就是南朝梁。

大梁梅长苏
东晋灭亡700多年后,赵构又在江左建立了南宋。
在习惯上,江左、江东又可以指这些江左王朝的辖地。
因此,梅长苏的江左、孙权的江东,可能有细微差别。但是,非专业研究者,还是可以大体认为是一个地方。

孙权之妹孙尚香
总结
了解了这些知识,我们读小说和历史书的时候,看到“江东”、“江左”,脑中就会浮现出浩瀚的长江,以及长江在鸟瞰图上那一小段拐弯了。
如果再进一步了解淮河、长江及周边重要城池的位置,那么对于书中出现的“守江必守淮”、“孙十万大战张八百”等事件,就会有更丰富立体的印象了。

江左梅长苏
谭其骧先生说:
?历史好比演剧,地理就是舞台;如果找不到舞台,哪里看得到戏剧!
诚哉斯言,将地理知识与历史知识结合起来看,历史不仅仅是平面的记叙,更富有了立体感。
这样一来,即使作为业余消遣,我们读小说和读历史,也会多了很多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