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资源利用好 红色传统发扬好 红色基因传承好心得(传承红色基因 弘扬革命传统)

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在千里河西走廊不畏艰险、浴血奋战的悲壮征程,为党为人民英勇献身的精神,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气壮山河的奋斗之歌和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孕育铸就了崇高而伟大的红西路军精神,同长征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颗红心向党”的坚定信仰,孕育了红西路军精神的灵魂。1936年10月下旬,英勇顽强的红西路军开始西征,抢渡虎豹口、鏖战一条山、血战古浪、激战凉州……一路上,在粮草、弹药补给严重不足的极端困难条件下,同凶残的敌人、严重的饥寒殊死搏斗,历经曲折而不畏艰险,屡受考验而不变初衷,靠的就是一心向党、矢志不渝的坚定信仰。红西路军全体指战员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坚定信仰,艰难可以摧残人的肉体,死亡可以夺走人的生命,但没有任何力量能够动摇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

“顾大局识大体”的政治品格,彰显了红西路军精神的特质。纵观红西路军在河西的战略行动,全体指战员一直遵循顾全创建革命根据地、打通国际路线取得军事援助、抵抗日本帝国主义的大局;一直遵循顾全策应河东红军战略行动、配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进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大局,始终把民族利益的大体放在首位。漫漫西征路,红西路军指战员毫不犹豫地坚持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虽然付出了极其惨重的代价,但以局部的牺牲,换取了全局战略主动创造了条件,有利推动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气概,蕴含了红西路军精神的精髓。从靖远虎豹口西渡黄河西征至星星峡,途径河西14个县,在绵延一千多公里的战线上,红西路军几乎无日不战,历时6个多月,历经大小战斗80多次,歼敌2.5万多人。无数革命先烈洒尽最后一滴血、战至最后一刻钟,壮烈牺牲于滔滔黄河、茫茫戈壁、巍巍祁连。红西路军全体指战员用宝贵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的铮铮誓言,彰显了共产党人不惧强敌、不惧艰难、敢于亮剑、视死如归的英雄主义气概。

“真金不怕火炼”的顽强意志,成就了红西路军精神的核心。在同敌人反复周旋、生死殊搏中,红西路军在弹尽粮绝后,没有屈膝投降、苟且偷生,义无反顾地操起刺刀拼、挥起大刀砍、抬起石块砸,前赴后继、血战到底、舍身取义。骑兵师师长董俊彦、政委秦道贤在敌众我寡双方力量对比悬殊的形势下,战至最后一息,毅然决然选择饮弹自尽;“铁钉九连”拼至全连只剩九人仍誓死保卫阵地。纵使敌强我弱、敌众我寡,但红西路军全体指战员在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宁死不屈、顽强斗争,书写了共产党人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生死面前不畏惧,压不倒、打不垮的铮铮铁骨和钢铁意志。

“设身处地为民”的满腔情怀,奠定了红西路军精神的基石。红西路军纪律极为严明,不侵占群众利益、公平买卖、扶危济困,发挥政治优势宣传、组织、武装群众,帮助建立红色革命政权,赢得了劳苦大众的爱戴。在临泽,老百姓拿出仅存的麸皮、干菜根让战士们充饥,红军没有钱可付,就写上欠条交予群众。红西路军无私无畏、爱民为民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群众刻骨铭心的信赖和崇敬,树立起了党和红军在贫苦百姓中的地位和形象,为河西地区的解放事业播撒下了革命的火种。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770665954@qq.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0)
上一篇 2023-03-16 10:13
下一篇 2023-03-16 10:2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