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语云:“茶兹于水,水籍于器”,中国千年的茶文化,是由这些茶具托起来的。“水为茶之母,器为茶之父”,茶具亦是种国茶文化里举重若轻的一部分。中国茶文化自神农时起,直至今天,爱茶者皆对茶具有一套研究。

唐陆羽著《茶经》,被奉为茶圣。陆羽看茶,不仅仅把它当作一种功能性饮料,更是融儒家文化为一体的文化载体。及至明代,饮茶方法和茶具均有长足的发展,但不变的是蕴藉其中的儒家思想。人们对茶具的讲究,不仅仅是对茶文化的追求,亦是对儒家礼仪、儒家精神的尊崇。
那么,明代茶具下到底藏着什么儒家礼仪思想呢?
一、明代茶具大兴,彰显儒家美学
中国人喜欢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往往视某个物品为某种思想的象征,好比梅兰竹菊,便象征君子的四种品德,茶具亦是如此。
明代之前,人们喜欢吃团茶(即把茶叶团成坚硬的圆饼)。食用团茶的步骤非常繁复,《茶经》里记载到,团茶的加工要经过采、蒸、捣、拍、烘焙、穿封保存等步骤,待饮茶时还要经过烤茶饼、碾茶饼、筛茶末、煎茶粉、舀茶叶等煎茶步骤,光是煎茶这一个步骤,做下来都要个把小时,要用到许多茶具,太过复杂,不能满足人们日常化的需求。
到了明代,开始废团茶,兴散茶,直接冲泡就可饮茶,茶具也因此简化。由于烹茶的简单化,明代饮茶的人也多了起来,各种精美的茶具应运而生。明代茶具制作是中国茶具史上色彩纷呈、数量众多的一个时期,此中茶具紫砂和瓷器并行,平分秋色。

茶壶的造型也从明以前的单一化转向多样化,不仅有有把手式,提梁壶,扁身、长身等各种造型,壶身绘于人物,花鸟、鱼虫、山水等,装饰方法也丰富多彩。明代茶壶重便利,典雅或朴拙、奇巧,杯则争妍斗彩,百花齐放。
从明代茶具的发展中,不难发现儒家美学的影子。儒家美学渗透到茶具的壶制、造型、装饰、形制之中,独具美感。儒家美学追求美善统一境界,体现美学与伦理学的一体化。
把审美与艺术看作是实现这种统一必需的重要精神手段,是一种追求实用功利的美学,更是几千年来中国美学思想内核和主导意识形态。儒士是发展和传播中国茶文化的主力军,因此中国茶具美学思想中有着儒家“比德”、“中和”、“文质彬彬”等思想理念的深刻烙印。
二、茶具之为表,儒家思想之为里
1、“比德”的礼仪美学
“比德”发端于孔子提出的“知(“智”的古字)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审美命题,明确地把君子的道德修养、品格节操同山、水的自然特征相比拟,如“水利万物而不争”意味着“上善”之德,山的“屹立不移”象征着稳重不迁的品性。

明代茶具的装饰大多尊崇这种传统,或绘或刻有花鸟鱼虫、梅兰竹菊、山水人物、清淡莲花,都是常见的主题。拿明代著名紫砂茶具中的供春壶来说,不仅造型精美,质地结实,还绘有山水、虫鱼、鸟兽,给人以古朴自然、浑厚天成之感,被称为“茶具瑰宝”,享有很高的声誉。一把好的紫砂壶,往往集哲学思想,茶人精神,自然韵律,书画艺术一身,以体现茶具主人的审美和情操,亦是“比德”礼仪思想的体现。
这种礼仪美学在我国美学史、文学史上有着十分巨大的影响,人们从“比德”的审美观出发来看待自然界的动植物,自然也把这种审美观念运用到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所以形成了茶具中的这些自然意象。
如人们推崇的四君子“梅、兰、菊、竹”,岁寒三友“松、竹、梅”等,都是“比德”审美的结果。同样,茶人在审美茶具的过程中,运用“比德”的审美理论塑造了“肌理生香”“幽姿妩媚”的佳人,“洁躬淡薄”“恬淡风轻”的隐君子、“苦口森严”“风骨清明”的大丈夫等形象。

2、“中和”的处事哲学
儒家从“大和”的哲学理念中推出“中庸之道”的中和思想。“和”就是恰到好处,指对不同事物或对立事物的和谐统一。汉儒董仲舒一言以蔽之:“中者,天地之美达理也……和者,天地之正也……举天地之道美于和。”(《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茶是一种中正和平之物,唐代裴汶对茶性的体验为“其性精清,其味淡洁,其用涤烦,其力致和”,即饮茶能平和人的心情,并能产生恬淡、简洁、高尚、雅清的韵致。宋徽宗《大观茶论》说,茶因禀有山川之灵气,能“祛襟涤滞,导清致和”。
“以器载茶”,也只有中正平和的茶器才能和茶的气质相符。在烹茶饮茶的过程中,茶具和茶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不管是茶料劣质还是茶具不当,都会破坏饮茶的趣味,不能起到明心静性的作用。
在茶事活动中,以茶、水、火、器四者相和为美。在茶叶采制中,以天人相和为美;在取水时,以清甜甘澈为美;在用火烹茶时,以文火慢催为美;在选择茶具时,以臻朴自然为美。

明代茶具的选用,也具有极大的地域特色。比如北京、西南一带喜用瓷制的盖碗茶具,即所谓“三件套”(茶碗、茶托、碗盖)。茶盖有利于凝聚茶香,撇去茶沫;茶托避免烫手,也防止茶水外溢时溅脏衣服;茶碗则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三件套烹的茶叫盖碗茶,又叫三才碗,三才指的是“天、地、人”。
茶托在碗之下,是为德,厚德载物;茶盖在碗之上,是为天,天道开阔;碗在“天地”之间,是为人,寓意人吸收天地精华,是万物灵长。这三样茶具的发明,都是从人的使用上来考虑,为了能给客人带来最好的饮茶体验,体现了儒家“中和”的处世哲学
3、“文质”兼修的内在涵养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可见“君子”—儒家为人的最高理想,是既有礼仪的外在行为举止,又有着“里仁”之修养。一个好的茶具,不仅有精雅的形制,更要有高度的实用性,能最大化的将茶的美味烹制出来,与儒家礼仪思想“内外兼修”的“文质彬彬”相合。
明代朱权在《茶谱》序中说:“予尝举白眼而望青天,汲清泉而烹活火。自谓与天语以扩心志之大,符水以副内炼之功。得非游心与茶社,又将有裨于修养之道矣。”可见,高雅、深邃、清心、宁神的饮茶过程就是一个精神调节和自我修养过程,茶藉于器,只有良好的茶具才能烹制出养心性之茶。
以举世闻名的“功夫茶”烹制为例,不仅茶叶须泡二道水以将茶叶的香味催散出来,对茶具也极有考究。功夫茶的制作必须使用紫砂陶器,且不能是一般的紫砂陶土,必须是潮州出产的泥制陶壶才行。因为潮州陶壶土质松软,烹茶时更容易吸收茶的香气。
上佳的茶叶在上佳的茶具中烹制,让饮茶者在潜移默化中陶冶自己的情操,达到“里仁”,即伦理道德的修养。苏东坡在《叶嘉传》中塑造的“叶嘉先生”即是在外在“嘉容貌如铁,禀质刚劲”,内质“竭力许国,不为身计”的“清白之士”,不愧为“文质”兼修的典型茶人。

饮茶是一种物质享受,更是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一个过程。因此茶具的作用也应当有物质和精神这两方面。从物质上看,茶具是生活实用品,是为满足人们的日常需要而制作的物质。从精神上看,茶具除了满足人们的日常功用外,还要具备一定的美学鉴赏价值,给人们以美的享受并能够承载人的精神。
中国茶文化里,对茶具提出的要求,便是实用和美感的统一,形制和精神的统一。明代茶具制造者将儒家的“比德”“中和”“文质彬彬”的思想内核融于茶具的一泥一水中,历烹制而经久生香,源远流长。
三、总结
明代茶具背后的内涵,使得单纯实用的普通器物被赋予灵动悠远的非凡气质,散发出浓重的儒家文化气息,增进了品饮香茗的典雅和闲情。
明代古朴雅致的各式茶具,集文人灵气、儒家礼仪思想为一体,风格不论是绮丽还是清秀,都自品茶人之手传承而来,融合进爱茶之人的血脉。它早已不再是单纯的茶具,而是脱胎为儒家礼仪文化的象征,成为中国源远流长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茶经》
《茶谱》
《春秋繁露》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