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头馍是阜阳特产,是一种让你吃后还想着的食物。相传南宋初年“顺昌之战”时,正值新麦登场,为了坚壁清野,支持宋军抗金,顺昌府百姓使用新麦做成大馍带入城内,宋军每人发一个,饿时削一片充饥,困时枕头而卧,因此又称枕头馍。
阜阳古时又称顺昌,南宋初年,金兵冒犯。守城将领刘琦率八字军两万多人抵抗。城中有粮,但加工面粉石磨有限,面粉供应不及。守军只得将小麦煮熟吃,引起疾病流行。一日刘琦夜巡,发现一士兵脸朝下啃枕头,大为惊诧。俯身问:“吃的何物?”士兵翻身坐起,把一形如枕头的东西给刘琦:“这是我爹送的宝物,可吃可睡”。
刘琦看见是一大馍,掰一块尝尝,味道好极了。士兵便说:将军如不嫌弃,明日让俺爹送两个来。刘琦便说:多多益善。原来士兵离家时,其爹怕其挨饿蒸了枕头馍充饥。刘琦大喜,当即派人到城外各村,号令连夜蒸馍劳军。每日一人一馍,饿时吃,困时睡,士兵士气大振。刘琦率两万人,采取城墙跑马染色等疑兵战术,击退金兀术十万人,取得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顺昌大捷。
民以食为天,中国凡叫得响的小吃,都有历史典故。可阜阳的枕头馍绝对有真实的历史出处。枕头馍在阜阳称大馍或大卷子馍,每个长约1-1.5市尺,宽约0.5–0.8市尺,厚约0.3—0.5市尺,重约2–6斤。堪称馍中之王。其做工甚细,先选用精细小麦面揉和百遍,然后用铁锅以文火蒸制而成。馍焦金黄,厚达半寸,馍瓣洁白,层层相包。吃在口中,香酥柔润,虽干不燥,耐嚼而又松软。存数日之久,不霉不硬。
枕头馍做法不复杂但也不简单。将小麦面粉放在案板上,加水后快速将面揉成一团;再将面团压扁后撒上干面粉,重复揉搓;等到面坯柔软且有韧劲即可,将做好馍坯放进蒸笼蒸半小时即可。枕头馍主要营养素是碳水化合物,是人们补充能量的基础食物。食用时,切成薄片或涂酱豆、辣椒酱等吃法。再夹上阜阳黄牛肉吃,绝对是天下美味。






枕头馍成就刘琦抗金的胜利,成就阜阳的辉煌,枕头馍从此成了阜阳人独特的手艺,流传至今。阜阳人对枕头馍,情有独钟;外地人吃后赞不绝口。在阜阳上学的人忘不了枕头馍,因其留下青春烙印美好回忆;远在外地的游子,枕头馍有着浓浓乡情、乡思。枕头馍现已通过线上、线下走出阜阳,逐渐被更多人接受、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