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
在如今离婚率居高不下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不想结婚了。是否婚姻在两性中的价值,越来越显得无足轻重?
婚姻究竟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满足?

01
婚姻可以给我们带来长期的、稳定的、合法的性。看起来,这是一种非常经济的方式去获取性。
可是,人的天性都是追求新奇、有趣、好玩儿的东西。而在稳定的性关系中,人们逐渐没有了新奇感,床上只是例行公事。
当两个人的气味已经相当熟悉,当几十甚至上百个姿势都尝试过,也许最终只剩下那一两个熟悉的招式,人们开始对另一半在性上再也提不起兴趣。
中年男人们在饭桌上最喜欢谈论的是女人。一个男人说,跟老婆做的时候不知怎么就起不来了,不知道该怎么办,要不要去看医生?另一损友马上说,其实最简单的方法是换人,你试试看还能不能起来。
在大量的婚姻咨询中,90%都涉及到一方出轨,其中50%出轨的是同一对象,还有40%是出轨不同的对象。而这些出轨,100%都牵涉到性。
既然婚姻内可以获得稳定的性,这些男人、女人们为什么又要在婚姻之外去寻找性?可见,婚姻中的性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于力必多的追求。
那么男性天生就好色,女性的天性就是从一而终吗?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性的精子数量与女性卵子的数量有着惊人的差距。男人一次射精的数量达到数亿,而一个女性从初潮到48岁绝经,一辈子最大的排卵数也不过区区的380多个,中间因为怀孕或哺乳,这个数字还得往下调。
男性为了让自己的基因能够最大限度的保存下来,要到处播种,似乎这就解释了男人为什么天生就好色。
如果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男人一旦完成播种,后面好像就跟他没有关系了。而女性则需要承担怀孕、分娩、养育幼小婴儿的责任。人是一种晚熟的动物,即使它已经从母体中分娩出来,还需要母亲多年的照顾,否则这个孩子根本就无法存活。
在这个“交易”中,男人占尽了便宜。就好比这样的一项投资,男人只出一块钱本钱,而女人需要投入99块钱的本钱,但是收益却要平分。因为孩子有来自父亲和母亲各占50%的基因。
对于这么划算的投资,男性当然积极主动的投入,而女性则会更加谨慎和挑剔,一旦选择,就不轻易改变,这也就是女性从一而终的心理机制。
在自然界中,绝无任何物种是为了所谓道德的缘故,而牺牲自己在遗传上的利益。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人们缔结婚姻,也是为了让自己的遗传利益最大化。
这也是为什么女性在怀孕期间,男性更加容易出轨,婚姻中会出现七年之痒的原因。女性怀孕,她就无法再孕育另一个后代,男性就需要寻找新的孕育的对象。而在哺育幼子的时候是需要男女双方合作的,所以,在这一段时间,男女双方感情相对比较专一。而当孩子已经长大,双方合作告一段落的时候,男性便恢复了好色的天性。

02
婚姻可以满足人们安全感的需要。
婚姻具有经济的功能。最典型的是在一线城市,男人和女人各租一套房,需要各自支付房租,而搬到一起住则可以省下一半的房租。一个人买一套房可能会非常困难,两个人合力买一套房,会将买房的计划提前10年。
曾经有一位女性朋友,在单身时从未想过自己需要去买一套房,她一直渴望着走进婚姻,结婚后买房。可是10多年过去了,身边已经没有了追求者,走进婚姻似乎变得越来越渺茫,她开始为自己的下半生考虑了,终于在房价已经涨上天的时候,咬牙买了一套单身公寓。假如她能跟其他人一样按部就班的结婚生子,可能买房的计划早早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在过去,很多女性需要依附男人才能生活。在家从父,结婚从夫,老来从子。女性创造价值的方式就是管理好丈夫的财产。一个会持家的女人,会让一个家庭的财产不断地保值、增值。
而如今,因为女性意识的觉醒,以及女性在社会及职场地位的提高,这样的结构被打破。女人赚钱的能力并不比男人差,女人需要通过婚姻去改变自己的命运,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的愿望也越来越低。
如果一个女人,自己就能够很好地养活自己,她就不会急于为了一张饭票而走进婚姻,跟一个自己并不喜欢的人生活。很多80后的夫妻,即使在走进婚姻后,仍然保持彼此经济上的独立。他们更多的采用AA制的方式搭伙过日子,各自负责自己的投资理财计划,并为自己投资决策负责。
所以,婚姻中的经济功能也在不断地弱化,这也是产生许多大龄剩女的原因。她们并不是不够优秀,只是因为她们对于婚姻的期待,可能更多的是婚姻以外的东西。

03
婚姻可以让夫妻双方在社会所设定好的框架下,共同养育孩子。
这或许是婚姻最为有价值的部分,也可以说是婚姻存在的唯一理由。一个孩子的成长,如果既有母亲的温柔与抱持,又有父亲的坚强力量与规则,孩子就会越健康。
用婚姻缔结的家庭结构以对孩子成长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这是对孩子成长最为有利的模式。婚姻的实质就是夫妻二人共同抚育后代。
而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男人离开家庭去工作,这就造成了“丧偶式育儿”的现象。假如男人将挣来的钱交给妻子,这也可以说是共同养育的一部分。这个部分其实更加凸显了婚姻的经济和养育孩子这两个最重要的功能。
假如一个男人既不能行使丈夫的功能,又不能行使父亲的功能,那么这个婚姻,对女人有多大的意义呢?

04
婚姻可以满足人们情感的需要,我把这个排在了最后。
我们一直认为性、爱情和婚姻应该是三位一体的。假如你爱一个女人,就应该给她婚姻,并且只允许跟她一个人做爱。
李银河在其所著的《中国人的性爱与婚姻》一书中,引用了前苏联学者拉里科夫的一个研究报告。在这份报告里,拉里科夫讲到,在接受调查的15,000人当中,因为爱情结婚的100%不幸福,因为利益而结婚的70%不幸福,而那些因为别人都结婚自己才结婚的,反倒是结果最好的,他们觉得幸福的比例是45%。
有人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因为爱情不能当饭吃。爱情其实是一个奢侈品,只有那些思想独立的人才配拥有,因为它是建立在男女平等的基础之上的。
从文化上来看,爱情与性似乎也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虽然我们发明了性爱这个词,但爱总是去性化的。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与贾宝玉,两个人从未发生过任何性关系,他们的爱情纯洁而伟大。梁山伯与祝英台伟大的爱情,也只是发乎情、止乎礼。最终,化成蝴蝶在天空中双双对对自由自在的飞翔,与性没有任何关系。
说到爱情的本质,丹尼斯说得非常透彻:与爱情相对的一切都保证了爱情。就是说,相爱的人本来不是为了满足欲望,而是为了继续相爱这一状态。
既然爱情、婚姻与性三者之间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那么未来婚姻制度这种社会发展的产物是否会消失呢?
现在的美国50%的人不结婚,而30%的人是单身抚养孩子。作为主流意识的婚姻观念变得越来越淡漠,这其实也可以从中国高居不下的离婚率以及持续走低的结婚率中可见一斑。
赫拉德申克用一句话对今天的婚姻已经做了一个总结:传统意义上只能从婚姻中得到的一切内容,如今在婚前、婚外都能得到。
或许,我们一直苦苦追求的,并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